精神分裂症該怎麼治療?
陳俊欽
 
原本人們對於精神分裂症束手無策,但是,二十世紀中葉的時候,研究者意外地發現了一些藥物能夠治療精神分裂症,儘管詳細原理還是不明,但是越來越多藥物被發現出來,如今,這類藥物都被稱之為「抗精神病藥物」。
這類藥物只能治療症狀,卻不能根治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治標不治本。其治療原理沒人知道,效果也不一定──有的人反應很好,一吃就大幅改善;有的人卻反應很差,換了很多種藥物還是沒效。
有人質疑:像這種不明原理的藥物,怎麼能拿來實際運用?但已經有太多的研究證明:「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減輕、甚至讓正性症狀消失,既然如此,何必放棄藥物?倘若患者每天聽到一群人在罵他,他氣得半死,那麼你教他如何排解壓力,如何與這些人周旋──還不如乾脆使用藥物,讓幻聽消失。
曾有患者每天失眠,做過心理治療,也吃過很多安眠藥,但就是沒效。後來筆者順口問了一句:「你為什麼睡不著?」他說太吵了。「那你太太呢?」「她都聽不到這些聲音,只有我聽得到啊!」。真相大白,原來他被幻聽吵得睡不著覺,筆者只開了一種抗精神病藥物給他。第二次他來,興奮地說「沒人吵我了!我現在都不用靠安眠藥睡覺了!」
目前抗精神病藥物主要有兩類:「多巴胺拮抗劑」──也就是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另外一類是「血清素-多巴胺拮抗劑」,這就是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
「血清素-多巴胺拮抗劑」的副作用多半較少,效果也很不錯,對於負性症狀的療效優於「多巴胺拮抗劑」,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太貴。
但是,不管新藥舊藥,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都不會立刻發生,通常得連續服藥幾個禮拜到幾個月,症狀才會開始改善。而且,藥物對於「正性症狀」比較有效,對於負性症狀,反應就比較差。所以不少患者在吃完藥之後,不再有幻聽妄想等正性症狀了,但卻越來越懶散,生活無目標。
針對這類動作變慢、技能喪失、社交技巧變差、思考緩慢、智能下降等負性症狀,主要還是得靠「精神復健」才能有幫助。
精神復健的重點包括:

1.自我照顧(督促患者規律洗澡更衣、定時定量吃飯等)
2.規律服藥的習慣(督促患者自行服藥的習慣)
3.基本生活安排(作息固定、避免懶散無目標的生活)
4.心理調適(讓患者適應因為疾病而失去的弁遄^
5.社交功能復健
6.工作技能復健
7.殘存症狀的適應(讓患者學會面對治療無效的正性症狀)
由於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傷害性深遠的疾病。對於既有的正性症狀,我們利用藥物來治療;對於殘存的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我們利用精神復健來治療。
 
(嚴格保密原則:文中所有提及或可推論之人事地均已徹底改編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黑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