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見膝關節疾患之簡介

 

膝 關節是下肢的主要關節,也是一個經常出現各式症狀的一個關節。除了膝關節本身的傷病之外,無論是膝關節以上的骨盆、髖關節、大腿,或是以下的小腿、踝關 節、足部任一部位受傷或生病,都有可能影響膝關節的正常運作進而產生傷害。如果發現膝關節出現了紅、熱、腫、痛或是無力、變形的症狀,ㄧ定要儘早就醫找出 病灶並接受治療。

膝關節的結構

膝蓋有三個關節所構成,一為髕骨股骨關節(髕 骨即為俗稱的膝蓋骨)主要提供膝伸直時由四頭肌連接到脛骨的中間構造,可以避免韌帶直接與股骨摩擦。第二個為脛骨股骨關節,即為膝彎曲伸展時的主要部份。 第三個則為脛骨腓骨關節。在關節的周圍包覆著關節滑囊,由多組肌腱及韌帶所組成,以維持良好的穩定度。四頭肌及缝匠肌是最主要的肌肉,這兩組肌肉同時對於 膝蓋本身提供很重要的穩定功能及吸震功能。膝蓋本身在行走時會承受到接近2至4倍的體重,所以體重愈重的人,膝蓋的負荷愈重。

 

常見膝關節疾患

1.〝退化性關節炎〞: 由於創傷、發炎,過度使用等原因,造成膝蓋內的軟骨破壞而使得正常的膝蓋出現結構及內部力學的變化,進一步造成骨髓磨損,滑液囊發炎及內部韌帶的耗損。由 於內側軟骨較外部先出現退化而使得患者常出現O型腿的變形。當發炎嚴重時,可以出現膝部的紅熱腫痛,並伴隨僵硬感。長久下來, 不僅難以上下樓梯或從蹲到站, 甚至產生膝關節彎曲孿縮.

 

2.〝髕骨股骨痛症候群〞: 常見於慢跑運動員、扁平足及年輕女性。原因起於髕骨的滑動不正常所導致。髕骨在滑動時需要髕骨四周的構造(四頭肌韌帶、髕骨韌帶、內外網帶等)來協助正常 的滑動穩定度,當過度使用或是構造拉力不平衡時會導致四周構造出現發炎疼痛,嚴重時,會使得髕骨下方的軟骨磨損而出現所謂的〝髕骨軟骨軟化症〞,進一步造 成嚴重的疼痛及髕骨半脫位。初期則出現所謂的〝戲院徵候〞;即坐久要起立時,會覺得膝部僵硬無力,需用手撐一下才可順利站起。有時也會出現突發性膝無力, 在行走或活動時會突然有膝無力而軟腳的情形等症狀,更嚴重時則會出現上下樓梯困難,通常下樓梯會較疼痛。也會出現蹲姿疼痛的情形.

 

3.貝克式水囊(Baker”s cyst) : 由於膝關節內部受到刺激積水後,過高的水壓會將水經由膝後方肌腱的空隙間擠出而產生一水囊。許多患者會覺得膝後方的膕窩不舒服,並且覺得較不易蹲下有壓迫感。若是水囊破裂時滲液會向下流到小腿位置,而使得患者出現小腿疼痛及腫脹的情形。外觀上可見膝蓋後窩出現圓形囊腫, 再膝蓋伸直時更易觀察.

 

4. 腸脛骨束摩擦症候群: 好發於跑步的運動員身上, 又名”跑者膝”. 形成原因為大腿外側的腸脛骨束因膝蓋多次重複的彎曲伸直後, 於股骨下端外側突起處摩擦而發炎. 扁平足、O型腿、脛骨旋轉、腸脛骨束太緊以及常跑路肩的運動員最有可能發生. 疼痛的位置在膝蓋的外側, 跑下坡路或爬樓梯時疼痛加劇.

 

5. 霍華氏症(Hoffa syndrome): 由於在髕骨下方的脂肪組織在膝伸展時會被〝捲〞入臏股及股骨的空隙中,受到擠壓而發炎,特徵為當膝完全伸展時,會在髕骨下方產生疼痛,若將髕骨施力壓向股骨疼痛常會加重。

 

膝關節的居家防護

如何保養膝蓋 應注意以下數點:

  1. 當膝蓋出現明顯紅熱腫痛時,應馬上尋找出專業醫師幫忙,勿自行塗抹藥物或是推拿按摩。
  2. 比較雙側膝蓋的溫度或患者膝蓋的溫度明顯升高於健側,則應以冷敷為主,太早熱敷可能會加重發炎反應。
  3. 急性膝痛時,應給予膝蓋充分休息,但每日仍要在膝蓋完全伸展的姿勢下,用力收縮四頭肌(伸直膝蓋)6至10秒鐘,以免肌肉萎縮。若是膝關節發炎已改善則可開始進行日常生活運動,但初期仍以平地活動,暫勿進行跑、跳、上、下坡及爬樓梯的活動,若是情況許可,也可在游泳池內進行漫步來訓練膝蓋的力量。
  4. 膝蓋退化嚴重或是有明顯變形時,可以利用拐杖來減輕下肢負擔,避免惡化。在鞋具方面,應儘量選擇慢跑鞋來減輕下肢衝擊力。護膝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支持效果並不佳,但對於髕骨股骨痛的患者,可以利用髕骨下保護帶來減少髕骨摩擦來改善症狀。
  5. 強化四頭肌及缝匠肌的肌耐力是成功脫離慢性膝痛的關鍵,對於不同的族群(年輕人、老年人、運動員)有不同的訓練方式。選擇合適可行的居家運動可以增加膝穩定度及耐力。
  6. 適當的減重可以減少膝的負荷。

 

治療

  1. 口服藥物: 包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 需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 雖然可能對身體某些器官產生不良影響, 但只要適當的使用, 即可避免許多藥物的副作用, 千萬不要因害怕而排斥服藥, 反而錯失治療的良機. 除此之外, 葡萄糖胺類藥物有助於軟骨修復, 在退化性關節炎的預防與治療已獲得許多醫學研究證實有一定的效用, 是目前較少副作用的藥物.
  2. 關節內或病灶內注射藥物: 以類固醇為最常使用. 因非注射於血管內, 而以少量直接注射於發炎的關節或病灶周圍, 效果較為直接, 副作用也遠較口服類固醇藥物減少許多.在軟骨受損的膝關節裡, 也可注射玻尿酸製劑, 增進膝關節的潤滑度, 同時協助軟骨的修復,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惡化.
  3. 抽取關節積水: 在嚴重腫脹影響關節活動或疼痛難以藥物控制時, 可直接抽取積水, 必要時可予以化驗以確定診斷.
  4. 物理治療: 急性期建議冰敷, 發炎緩解後可以開始接受熱療. 包括熱敷袋、 遠紅外線、短波、超音波、石蠟浴都屬於熱療的部份, 視病情需要可選擇不同的熱療工具. 電療(包括向量干擾波、經皮電刺激、肌肉電刺激)、磁場治療、雷射、水療也可視病況的嚴重程度而處方, 對於解除發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肌肉柔軟度、促進組織修復各有一定的療效.
  5. 運動治療: 某些治療性的運動對於膝關節疾患的預防與治療非常的重要, 因為膝蓋疼痛時必須休息而暫時無法做負重運動, 但又需要配合運動以減輕體重來減少關節負荷, 同時也要藉著運動才能增進肌力及柔軟度, 避免傷害再次發生. 較常做的運動包括股四頭肌肌力訓練, 股內收肌、大腿後肌、腓腸肌的伸展. 運動前先熱敷, 運動後能適時的冰敷可以讓運動發揮最好的效果.
  6. 輔具: 在急性嚴重疼痛時, 可使用護膝支持保護患部. 但一旦症狀得以控制, 並不鼓勵長久佩戴, 否則肌力很快衰減, 反而使病況惡化. 除此之外, 也可訂製特製鞋墊改變膝關節壓力, 對於特定的膝關節痛也有助益.
  7. 貼紮治療: 剪裁適當大小形狀的貼布, 可幫助炎性症狀緩解並提供適度的支撐, 有治療、預防和協助訓練肌力的作用.
  8. 手術: 可實施關節整型, 軟骨修復, 或人工關節置換等.

 

膝關節的疾病暫時介紹至此, 關於韌帶肌腱及常見的運動傷害容後再敘. 在此提醒病友要保持放鬆的心情看待膝蓋的疼痛, 一旦急性炎症的症狀消除後, 可開始做些緩和的運動, 莫讓緊張的情緒及過度的保護使症狀惡化而難以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黑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