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天王麥可喬登的秘密-退化性關節炎

總院‧5A病房林淑惠護理長

前言
  當我們輕快地走過青春,跨入社會,大踏步地趕赴一場場的工作,為了保持輕盈的體態在努力在跑步機上揮汗、舞蹈課裡跳躍,如今年過30歲、甚至40歲, 或者接近50歲,歲月的秤錘逐漸累積出重量,開始在皮膚、大腦、乃至於肌肉刻出痕跡時;身體發出肩膀痛、手麻、腰痠背痛、膝蓋痠軟無力等訊息,退化性關節 炎可能已經悄悄來敲門。

   據統計,每10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更糟的是,關節軟骨磨損的時間表已經提早到二、三十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的報 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將近有高達25%的人口,會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人口罹患比例約佔74%(Baird, Schmeiser, & Yehle, 2003)。退化性膝關節炎又稱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根據美國的統計,高達七到九成的老年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和 不適所苦(王,2004),但是,也有研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 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到二、三十歲,使人未老關節先衰,而女性得退化性關節炎比例比男性高出2倍,停經後婦女患病率增加,明顯高於同齡男性,患病率存在 顯著性別差異(王,2004)。

  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克利佩爾醫師指出「主要是因上帝考慮女人有生孩子天職設計了比較寬的骨盆,但對雙腿壓力未必有利;其次,女性肌肉 比例比男性少,支撐關節力量較弱;還有雌激素與骨質和軟骨代謝相關,更年期過後會加速軟骨退化;而影星珍芳達的有氧健身錄影帶,讓不少追求窈窕的女性年輕 時就扭傷膝蓋,關節提早衰弱,而美國籃球天王麥可喬登靠球技賺盡榮華富貴,附帶收穫是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在40歲報到。」故,退化性關節炎並非老人專利,據 統計,在美國40歲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者超過40%,並且在台灣大於35歲的人口中則有6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者,每五位就會有一位同時罹患憂鬱症 (林,2000;林,2003)

退化性關節炎的疾病機轉
  老化過程涵蓋複雜的系統和生理現象,造成民眾對退化性關節炎的認識有限,因而會認為活動障礙是不可避免和無法治療的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研究顯示,南 部農村地區的中年婦女以已婚、國小教育程度(含)以下為多數,主要是以家管或雇工為主,而其健康生活品質並不理想,婦女亦視身體的健康檢查是不需要的 (李、王,2000;Tsai,2007)。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會侵犯身體的任何關節,最常發生在髖關節、膝關節等支撐全身重量的部位 (Kee&Epps,2001)。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出版的《關節炎》一書中明顯指出「軟骨的變化早在X光片顯現出來前便已經發生」。而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 面的結締組織,由軟骨細胞、水、蛋白質、醣類所構成,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因為種種因素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 腔變窄,進而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贅骨;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張、陳、陳、楊,2002)。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軟骨屑,身 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軟骨屑,關節腔裡的蛋白酵素增加,造成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然後是就是疼痛感,蹲下、上下樓梯、坐下後站起來到後來連走路都痛,行動 愈來愈受限,常會用不正確姿勢減輕膝蓋壓力並維持平衡,久而久之,雙膝變形,變成O型腿(白、李、曾,2004)。

退化性關節炎
  多吃維骨力好嗎?其實專家指出「只要有關節,就會退化」一語道出無情自然法則,但正確的使用、保養,可以延緩退化的速度,即使退化,還是可以照常使用(康健雜誌,2004)。

   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會因為膝關節功能的受限,而影響活動能力,這些因素會造成病人降低意願從事戶外活動或社交活動,嚴重者甚至會使其無法獨立完成 部份日常功能性活動,由於病因不明,且病徵會持續不斷地緩慢退變,在現今之醫療領域中尚無單一有效之治療方式,反覆的病程進展,導致病人會出現焦慮、失落 等心理問題(高、蕭、蔡、邱,2000)。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無法治癒,但是可以被成功控制的疾病,可以藉由適當的醫療處置及自我照護,來減輕疼痛及增加 活動功能。整體而言,疼痛愈厲害且罹病愈久,活動因為長期的受限,身體功能的衰弱更明顯,當病人須長期面對疾病的壓力,心理健康勢必受到影響,臨床上建議 可以深入了解病人的照顧者來源有哪些,並提供實質上的支持,在病人關節炎發作時適時提供陪伴(陳、袁,2003)。

   運動能維持軟骨的正常運作,適度運動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極為重要,但國人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一但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不能從事運動,認為運動會導 致退化性關節炎加速惡化而停止規律運動的習慣(林,2000)。退化性關節炎如能早期預防、早期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並不如想像中的恐怖。一般民眾常會有錯 誤的觀念,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起因於運動過度所致,尤其是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一旦知道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不敢運動了,只能任由其繼續惡化下去 而不自覺,最後只能依靠藥物及手術治療,但這兩種方法都有其副作用,並非是最佳的治療方式。

   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年年攀升,一旦發病須長期診療,因長期受疾病所苦,使許多病人須提早退休,對醫療支出及社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骨科醫學會1992 年調查98家醫院,共有2641人次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每人次估計花費66025-79230萬元台幣,可見此疾病不只對病人生活威脅甚鉅,在醫療上 花費也造成生活衝擊。有關葡萄糖胺成分製品的管理,美國、加拿大以補充性食品來規範,在德國、丹麥、瑞典均以非醫師處方藥品管理。在台灣,由於葡萄糖胺相 關產品之療效爭議大(Lachiewicz,2000),衛生署在2004年2月公告「葡萄糖胺類產品管理類別草案」指出,葡萄糖胺相關產品「如不宣稱療 效,得不以藥品列管」 (中央健康保險局,2005),至於已經列為處方用藥的葡萄糖胺產品則更改類別為指示用藥,且其療效只限於退化性關節炎。但是,經由電視媒體宣染,為骨力 遊移在健康食品與藥品的模糊地帶,然而治療上的迷思卻已經深植人心。

退化性關節炎之運動
  只要平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強體力、減輕體重,不讓關節過度負荷,退化性關節炎是可以及早預防與早期治療的,尤其是已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 更需要藉由適當運動來改善身體的症狀,延緩關節退化的運動(林,2005),以健走、 游泳、 水中運動、 騎單車較佳。走路、騎單車對關節壓力較小,可以增進心肺功能,骨質密度,幫助肌肉關節攝取營養,增進柔軟度和平衡,如果不會游泳,可做些水中運動,例如在 水中走路,這些運動對關節非常好,因為身體在水中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壓力,提供強化肌力的阻力。如此,才能妥善保護自己的關節,讓退化性關節炎罹患的機 率降至最低(Denis,2006)。

  目前尚無科學研究顯示,哪些特定食物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疼痛或發炎症狀,一些醫師會建議病人多吃水果、蔬菜等含豐富抗氧化劑的食物,好減 輕自由基對關節破壞;綠茶、全穀類、柑橘類、草莓和櫻桃等含有生物類黃酮,有增強關節內膠質功能;深海魚裡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前列腺素作用,減 輕關節發炎(徐,2006),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必須先控制體重與規律運動,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 生活也要配合,運動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同時要搭配飲食、運動、放鬆和止痛劑等治療方式,延緩關節疼痛與退化,才是治療復健的王道。

參考文獻:
中央健康保險局(2005年4月4日),摘自:http://www.nhi.gov.tw/02hospital/hospital_file/ 93 年 5 月 版 給 付 規 定 ( 草案)。 內政部社會司(2005,12月15日)‧近年我國老人人口數一纜表‧資料引自http://sowf.moi.gov.tw/04/07/。

內政部統計處(2005,12月16日)‧民國八十九年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資料http://www.moi.gov.tw/w3/stat。

王香蘋(2004)‧1999年台灣地區中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探討‧弘光學報,43期,95-109頁。

白香菊、李選、曾月霞(2004)‧更年期婦女自覺不確定感相關因素之研究.護理雜誌,51(5),45-52。

林伯欣(2003)‧以電針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病人之步態分析‧中國醫藥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家樑(2000,10月9日)‧醫師籲國人重視關節炎的嚴重性‧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healthonline.com.tw

行政院衛生署(2005,12月15日)‧台灣地區老年人口主要死因‧衛生統計‧資料引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張淑芳、陳靜敏、陳品玲、楊榮森(2002)‧北市某社區婦女骨質疏鬆症預防知識、健康信念、行為現況及相關因素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4),303-314。

徐亞瑛(2002)‧老年護理學‧台北:禾楓。

陳淑華、蔡來蒑、黃雅芳、蕭世槐(2006).參與社區篩檢婦女骨質疏鬆症威脅認知之探討.志為護理,7(4),80-87。

陳永娟、袁素娟(2003)‧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經臨床介入計畫之成效‧中山醫學雜誌,14(1),109-118。

Baird, C. L. (2003).Holding on self -care with osteoarthriti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9(6),32-39.

Baird, C. L., Schmeiser, D.,&Yehle, K. T. (2003). Self -care women with osteoarthritis living at different levels of independence. Health Care for Woman International , 24, 617-634.

Denis, M.(2006). 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and conventional physical therapy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280, 174-185.

Lachiewicz, P. F. (2000). The role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380, 144-150.

Kee, C.C., Harris, S., Booth, L. A., Rouser, G.,& McCoy, S.(2001). Perspectives o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Geruatric Nursing, 19(1), 19-28.

Tsai, Y. F.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in and depressive tendency among Chinese elder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Pain, 130(1/2),188-1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黑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