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醫界 2003,5月,第46卷第5期


學術

文生.梵谷之精神疾病探討

陳金柱 郭宗正* 郭國銓*


 

「我故意畫些自畫像,讓世紀後的人看起來像幻影一樣」~梵谷自畫像 p.206 (1890 年 6 月)(1)

前 言

1853 年 3 月 30 日梵谷 (Vincent van Gogh) 出生,1890 年 7 月 29 日過世,共享年 37 歲。他以左輪手槍朝自己胸部開槍自殺,結束風風雨雨的一生。最照顧他的弟弟思奧 (Theo),在出事後的第二天才獲通知,據他的信函透露,文生 (梵谷的名字) 死意堅決,自殺後,雖有醫師在側,不接受急救,兩天後過世,死時有弟弟思奧陪伴,斷氣前他說「我再也不能佩帶它 (指手槍),所以我幹掉自己」。

梵谷過世後,六個月。弟弟思奧也過世,據信是死於慢性腎臟病,伴有尿毒症。梵谷死後數年,被稱為當代最了不起的藝術家。

文生.梵谷性格古怪,情緒捉摸不定。過世前兩年,創作轟轟烈烈,並飽受精神疾病之苦,最 後自殺了斷自己。他的疾病,苦於有限證據,卻有超過 150 位醫師探討他的疾病,有史以來,以法國醫師 Henri Gastaut 1956 年出版的著作對梵谷的疾病紀錄最完整,他提出史料,認為梵谷的疾病以顳葉癲癇 (temporal lobe epilepsy) 為主,早年患有邊緣系統 (limbic) 病灶,又受到苦艾酒 (absinthe) 之刺激而誘發癲癇。Gastaut 是依據當年曾親自治療過梵谷疾病的年輕醫師 Felix Rey 的史料而確定診斷;梵谷早年得過兩次憂鬱症,而且有躁鬱症之起伏,憂鬱症之後,接著變成情緒高昂,熱情亢奮,表現在從事宣教與藝術創作兩方面。

1889 年 5 月到 1890 年 5 月,一整年梵谷都住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 (Provence) 的聖雷米精神病院,一面發病一面創作,只要有一口氣絕不間斷作畫,實踐他的諾言「我到底要為世人有何作為?」在聖雷米病院,院方特准他在一間病房作畫,後 來病情穩定,曾到院外庭園作畫,這一年之間,他共完成 300 幅作品,曠世名作「星星的夜晚」(starry night) (圖1),完成於 1889 年 6 月(2)。

1890 年 2 至 4 月,梵谷的精神疾病最嚴重,出現幻覺 (視幻覺與聽幻覺)、妄想、情緒躁動,病情稍微穩定,又立刻作畫,一心只想為世人創作,他有表達的衝動,夢想上天庭,這段時間,他按病中的幻覺印象,畫出 一圈一圈的星夜天空,畫出如風火球般的樹葉,以曲線為主,呈現一幅幅如心理測驗般的圖譜,他夢想到上帝旁邊,透過畫布表達他想上天庭的願望。

梵谷的生平

梵谷的祖先是荷蘭人,有人當過牧師、藝品商人與工藝匠,他的祖父與父親都當過牧師,父執 輩方面,沒有精神疾病之家族史。母親 31 歲時嫁給他父親,生了三男三女,文生是老大,其實在他之前,母親生過一男嬰,是死胎。文生後面是安娜 (1855-1930) 接下去是思奧 (1859-1890),據載思奧在文生死後六個月也病故,另一個小弟參加陸軍,曾到南非打仗,可能死於戰場;他家三個男孩子都在 30 出頭就過世,三個妹妹都活到 70 歲以上,最小的妹妹曾患過精神分裂症,也曾在精神病院當實習生,Gastaut 曾指出梵谷童年的照片,頭臉部兩邊看起來不對稱,可能在出生時頭腦有受傷。梵谷的脾氣捉摸不定,早年就有些跡象,到成年更明顯,他曾坦言:「我是個充滿熱 情與幹勁的人,常做些令自己後悔的傻事」(2)。

梵谷一生充滿疾病的痛苦與挫折,在他 27 歲立志當藝術家之前,一直想當傳道人,曾有 4 年時間在比利時偏遠礦區的教會任職,融入當地的曠工生活,奉獻所有無私無悔,導致自己髒亂潦倒,教會當局屢勸無效,最後被教會開除,而且他未完成神學院的 學歷,更添實現心願的挫折。

梵谷 27 歲時放棄傳教士的生涯,立志當藝術家。前兩年住在荷蘭與比利時,靠自己摸索創作,這段時間他的疾病未犯,畫風沒有強烈色彩與線條,雖沒有人認同,沒沒無 聞,他不為現實折服,堅持理想,執意創作,弟弟思奧最了解他,始終認為梵谷有繪畫才華,並固定按月寄錢給他,供他生活與買作畫用顏料,畫布等材料,這時思 奧已在巴黎從事藝品買賣,故有能力接濟他。

疾病史與創作史

梵谷在荷蘭、比利時孤單的過了六年,移居巴黎肯定是受弟弟思奧的影響,到巴黎後,梵谷開 始結交藝術家,包括當時已經成名的畫家—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在巴黎的兩年間,梵谷的精神疾病開始發作,他常常感到有股莫名的恐懼感,胃腸有奇怪的感覺,然後失去意識,有人形容他的發作是這樣的: 雙手突然抽搐,眼睛直視前方,好像瞪著人看,接著意識混亂,失去記憶,事後,完全想不起來所發生的動作與行為。這種病情與他到巴黎開始喝摻有苦艾 (absinthe) 的葡萄酒有關,苦艾是由艾草屬的植物提煉出來的,裡面的成分為側柏酮 (thujone),含有毒性,有引起癲癇的副作用,其氣味芳香,具興奮作用。當時巴黎的藝術家都喜歡喝這種苦艾酒,藉以提神。據梵谷自己的說法,他的酒 量不大,很少喝醉,應該是他的潛藏病灶,受苦艾酒毒性之誘發而引起癲癇。

據思奧的信函指出:梵谷到巴黎後變了另一個人,脾氣古怪,很難預測,常找人吵架,好與人 爭論,喋喋不休。此時,思奧與梵谷住在一起,常一整夜被梵谷吵的不能睡,梵谷一直把他叫醒,跟他講個沒停;思奧雖然對梵谷最好,私底下也會抱怨,其信函曾 透露「他好像兩個人,一會兒才華洋溢和藹可親,一會兒自私任性強詞奪理,兩種極端變來變去。開始時一番話,一會兒又是另一番話,而且兩者互不相容,可惜得 很,他竟是自己的敵人,不僅給別人帶來痛苦,也傷害他自己」(3),僅管如此矛盾與挫折,梵谷仍不斷地創作。
1888 年早春,梵谷離開巴黎來到法國南部普羅斯旺的阿爾 (Arles),這時他的技藝更成熟,但不出名,仍靠弟弟的接濟,在阿爾的日子是梵谷創作的高峰,在此兩年間,包括住在聖雷米病院一年,他共創作 300 幅作品,包括名作「星星的夜晚」。

1888 年年底,梵谷的病情開始嚴重到精神病程度,但無法抵消他的強烈創作力量。這時,梵谷已知自己病重,他曾寫道「當我離開巴黎,我肯定自己有病要發作,雖然我 已經戒酒戒煙,病魔仍不放過我,我很清楚感受到,天啊!我感到絕望與疲倦」。他撐不住,又開始喝苦艾酒,癲癇又再發作,知道後果嚴重,仍不忘工作,繼續作 畫創作,他形容自己的心境說:「如果腦內暴風雨不停止,我只好再喝一杯,麻木自己一下」,病情越發越嚴重,在精神耗盡之際,仍狂忘地創作,其情緒變化兩 極,有時憂鬱,有時亢奮,有種無法形容的狂喜與預知感,不然則掉入無法抵抗的苦惱。在第一次精神崩潰後,曾在信函中這樣透露著「我無法形容我的毛病,時常 有股可怕的感覺,毫無原因,時常感到腦內一片空白與疲倦感……,有時悶悶不樂,有時後悔……,有時腦內靈感泉湧,有抓狂的感覺,有預言的能力,好像神向我 宣告,我非說出來不可」他常生氣,有暴力傾向,且性功能越來越不好,他一方面創作,一面向弟弟報告創作進度,寫信內容非常詳細,幾乎一天一封信,首次完成 「星星的夜晚」後(未進聖雷米病院前所畫),曾這樣寫到「還好,我可以投入工作,但無法控制想上天堂的心願,只好夜裡來外面畫星星與天空」,他把星星化成 他的心願,「星星的夜晚」畫作中,傳達了他想上天堂的意象。據說他曾賣出一幅畫「紅色葡萄園」,賺得 400 法郎,是一生中唯一賣出價錢的作品,其餘的作品都留給了世人。

弟弟知道梵谷在阿爾很孤單,於 1888 年秋天說服高更來到阿爾,與梵谷合作共同成立「南方工作室」,可是好景不常,只合作了兩個月就告吹。因梵谷脾氣不好,常找高更吵架,甚至出手打人,高更受 不了,決定離開梵谷;1888 年的聖誕夜,就在高更決定離開那晚,梵谷當著眾人面前,將一杯酒倒在高更身上,並做勢要打人,雖被人勸開並帶他回家,不久,梵谷溜出來,一路尾隨高更,持 刀要殺他,但被人發現報了警。這時,梵谷已瘋了,雖被警察送回家,卻割下左外耳,並把它送給一位心儀的妓女,此事件被當地報紙報導出來。這次病發,梵谷已 精神崩潰,意識混亂,精神錯亂中,出現幻覺、妄想,病發後被送進精神病院,曾被關在保護室三天,約療養三週後,病情穩定下,在病房完成一幅名作「吸煙斗、 包住外耳的自畫像」(圖2),眼神有股蒼涼與出奇的寧靜感,筆畫明顯有曲線的風格。

據法國醫師 Gastaut 於 1956 年出版的著作,記述梵谷的病情,當時梵谷住院時,其主治醫師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 Felix Rey,他給梵谷的診斷是癲癇,開給梵谷的處方是溴化鉀 (potassium bromide) 在當時,這是有效的抗癲癇藥物;梵谷雖達精神崩潰,其精神病症狀約數日就消失,故他能在住院 3 週時,完成「吸煙斗、包住外耳的自畫像」。(2,3,4)

梵谷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可怕的幻覺已停止了,只剩下夜裡作惡夢,我認為是服用溴化鉀的效果……,我好多了,但內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痛苦,我可能因神奇的情緒經驗,再度陷入亢奮的狀態……,後來,又有三次暈眩發作,事後想不起來發生了什麼事」。

出院後,梵谷並沒有戒掉苦艾酒,故癲癇再發作,又住院兩次,後來梵谷在街上被青少年嘲 笑,因友人關心,第四次住院住進聖雷米病院,這時是 1889 年 5 月,從此,他在這裡呆了一整年 (1889, 5-1890, 5)。梵谷發病三次,精神錯亂,意識混亂,失去記憶力,一方面因為沒有戒除苦艾酒,另一方面,聖雷米病院之醫師雖沿續癲癇的診斷,但沒有繼續給予溴化鉀這 個處方,故最後一次精神病的發作共拖了 2 個月 (1890 年的 2-4 月),飽受幻覺之苦,情緒暴躁亢奮。雖然病情如此嚴重,梵谷在聖雷米病院這段日子中共完成300幅作品。包括 1889 年 6 月 (住進聖雷米病院 1 個月後) 完成曠世名作「星星的夜晚」(梵谷第一次畫星星的夜晚是 1888 年年初,與 1889 年 6 月最後定稿的「星星的夜晚」之間相隔一年,可見他內心裡醞釀此創作已久。)
1888 年後半年,弟弟思奧因結婚,有了家累,對梵谷疏於照顧,寄錢不像以前按月送達,每回思奧的接濟停頓,梵谷的病情便更嚴重;1889 年 5 月以後梵谷都住在聖雷米病院,這件事情之前,梵谷曾寫信給思奧,提到「沒有你的友誼,我寧可自殺,說真的,像我這麼膽小的人,自殺絕無任何良心的痛苦」。

梵谷在病房裡有多次自殺未遂的紀錄,包括吞服顏料、燈油、松節油等,1890 年 5 月出院時醫師判定梵谷的病已痊癒,事實上,梵谷真的滴酒不沾,癲癇不再發作。移居巴黎北方,在這裡梵谷度過人生最後的 70 天;嘉舍 (Gachet) 醫師這時成為他的好友,在世最後 70 天,梵谷又創作 70 幅油畫與 30 幅炭筆畫,70 天 100 幅作品,平均每天至少一篇作品,這段時期畫風轉變,如他在 1888 年秋天所言「以前,我把眼前所見到的畫出來,現在我隨意以顏色強烈地表達自己」。最後這 70 天的作品呈現另一種風格,不見扭曲的線條,線條較簡潔,顏色反而較強烈,1890 年 6 月完成的「嘉舍醫師肖像」(圖3),描寫最後照顧他的朋友,也是他的醫師,梵谷的注解「這是嘉舍醫師肖像,有我們這一代人心碎的表情」。

討 論

一、診斷

有關梵谷的疾病診斷不下 30 種,包括鉛中毒、神經性梅毒、梅尼爾氏症、邊緣性人格、精神官能症等各種精神科疾病。多數的專家均認為梵谷有癲癇,其精神病是另一個獨立的診 斷,Monreo(5) 指出,梵谷的精神病是陣發性的,與喝苦艾酒有關,而潛伏在邊緣系統的病灶不僅是病源而且與他的創作有關,也與他嘮嘮叨叨凡事追根究底,巨細靡遺的癲癇型性 格 (epileptoid personality) 有關,Gastaut (1956 年) 則解釋梵谷的病為顳葉癲癇 (temporal lobe epilepsy),受苦艾 (absinthe) 之誘發,與早年潛伏的邊緣系統病灶 (early limbic lesion) 有關。

當年法國醫師的觀點,以 Gastaut 為代表,Gastaut 在 1950 年代,做過許多研究,觀察顳葉癲癇病人,經過神經病理檢查證實為顳葉內緣硬化症 (mesial temporal sclerosis) 他發現這類病人有些行為與情緒變化的特性:陣發性的易怒,過度熱心的性格與黏皮糖似的個性 (吹毛求疵) 這類癲癇病人有三項特殊的行為問題:過度情緒化 (易怒,憂鬱,害怕與亢奮),黏皮糖個性與性功能過低,這三項特徵與動物顳葉切除所引起的 Kluver-Bucy syndrome 的特徵正好相反:溫和的情緒,注意力不集中,與性功能亢進,梵谷癲癇未發作前有前者三項特徵,易怒,憂鬱,黏人的個性與性功能過低,頗符 合,Gastaut 的觀點(2,6,7)。

Gastaut 特別重視苦艾酒與梵谷精神症狀之關係,雖然梵谷愛喝苦艾酒,但酒量不大 (one glass too much),應不足以達中毒程度,但是梵谷早年潛伏有癲癇病灶,對苦艾酒特別不能忍受,當時法國藝術家偏愛苦愛酒,苦艾酒是由艾草屬植物油提煉而來,配在 葡萄酒中,有種芳香味道,具提神作用,怪不得藝術家們喜歡,艾草油精含有劇毒性的成分,為松烯混合物 (terpene compound) 其化學成分叫側柏酮 (thujone) 側柏酮會造成癲癇(12),1873 年 Magnan 首先報告這種病例稱為苦艾性癲癇 (epilepsie absinthique) 此後,神經科醫師都知道癲癇與苦艾的關係,1922 年法國已正式禁止使用苦艾草添加酒精製造,苦艾酒就此成為過去,梵谷的癲癇確實受苦艾酒誘發,只要他不喝苦艾酒,癲癇便停止發作。

現代神經精神科的觀點

梵谷的疾病符合「與癲癇相關之疾病」(epilepsy-related illness) 的診斷,出現的症狀包括 1. 癲癇發作 2. 癲癇之間陣發性與多樣性症狀 3. 精神病狀態伴隨失憶症與意識混亂。

  1. 梵谷初到巴黎後,喝苦艾酒誘發癲癇發作,有人描述過:雙手抽搐,兩眼直瞪前方,然後失去意識即屬癲癇發作,為局部性癲癇。

  2. 移居法國南部後出現癲癇之間憂鬱症常易怒、憂鬱、狂喜、害怕、失眠與胃痛,以上症狀屬陣發性且有多樣變化之特點,通常這類情緒變化的症狀出現在癲癇前驅期 (prodromal) 與癲癇後 (postictal), 癲癇與情緒障礙之間有種特殊關係,最早 1958 年由 Landolt 提出,發現癲癇病人未發作癲癇,即癲癇緩解期,反而出現精神症狀,此時腦波呈現正常,他稱這現象為「腦波強迫正常化」(forced normalijation 或 EEG normalijation) 最近幾年,英國的 Trimble 在這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報告(8,9,10)。

  3. 精神病狀態,伴隨失憶症與意識混亂癲癇後較常發生這種症狀,在癲癇一陣強烈發作後,出現精神病 (postictal psychosis),梵谷曾在癲癇發作後,出現幻覺,妄想且事後都想不起來發生過的事,他曾形容這些症狀如暴風雨,也表示過 Felix Rey 開給他的溴化鉀對他幫助很大,在聖雷米病院期間,醫師並未給他溴化鉀這個處方,因此,梵谷在聖雷米病院初期病情很嚴重,癲癇發作伴隨精神病,不過他也在此 時期創作了抽象畫,畫出許多幻覺意像。

癲癇與性格

梵谷有種黏皮糖似的性格 (viscosity),只要他愛的人就愛的入骨,作事情一絲不苟,巨細靡遺,好與人爭論,寫信給弟弟,勤快又詳細,幾乎過度。當年 Gastaut 認為黏皮糖性格是顳葉癲癇病人的特殊性格,不僅如此,梵谷一方面為人熱心無私奉獻,一方面又易怒狂妄,有暴力行為,這些性格變化,情緒起伏也與癲癇性格有 關,因此梵谷的生活態度就在贖罪與憤怒之間擺蕩,他把好與壞放在極端處理,無法容忍灰色地帶,因此把許多人都得罪了,連思奧都形容他「好像兩個人」。

佛洛依德 (Freud) 曾為文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叛逆 (Dostovsky and Parricide)」,杜斯妥也夫斯基,俄國小說家,也是癲癇病人,其為人處世也是處在贖罪與憤怒兩個極端,不是憤怒不可收拾到暴力相向,就是要為世人 贖罪,為世人做出貢獻,才能安心,這種性格在癲癇病人身上很明顯,特別在處理道德倫理問題時,最易表現極端與兩面性。

癲癇與自殺行為

有些癲癇在發作後出現憂鬱症,會有自殺傾向,梵谷早期的自殺行為屬於這一類。

癲癇病人如果有癲癇之間的憂鬱症,即使有狂喜亢奮也是短暫,憂鬱期則佔較長時間,這型病 人自殺危險是一般人的 4-25 倍之多(11),梵谷也說自己有時狂喜,但是憂鬱時間較長,掉入無法形容的痛苦,有一種說法認為梵谷最終自殺因為弟弟冷落了他,特別是未按時寄錢給他,打 擊很深。總之,梵谷常在憂鬱之中,梵谷離開阿爾到巴黎北方,最後舉槍自盡,當時他已戒苦艾酒,癲癇不再發作,也沒有精神病,但是憂鬱症並沒有好轉,其一生 多次得過憂鬱症,依現代神經科學之論點,其大腦海馬回有可能因多次憂鬱症復發 (recurrent depression)(14-17),造成萎縮影響其創作力,其人生最後 70 天雖創作不斷,但風格改變,少了爆發力。

二、鑑別診斷

  1. 精神分裂症:梵谷有過幻覺與妄想,但只是短暫出現,不出兩三週就消失,其精神症狀均伴隨失憶症與意識混亂,不符合精神分裂症之診斷,雖然其小妹患過精神分裂症,也不足以診斷精神分裂症。

  2. 神經性梅毒:這個診斷被考慮過,梵谷得過淋病 (於 1882 年),但無證據顯示患過梅毒,而且其大腦功能並沒有退化,故神經性梅毒的可能可以排除。

  3. 躁鬱症 (情感型精神病):梵谷一生有數次出現憂鬱正與亢奮 (輕躁或躁症),雖然作家藝術家之中不乏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患者,但梵谷的亢奮特別到巴黎後因喝苦艾酒而發作,苦艾酒本具有提神興奮作用,故躁症之診斷不符合。

梵谷也常憂鬱,但是都在癲癇症發作之間與之後出現憂鬱,且梵谷的癲癇不是全身性發作,都是些局部性發作,其病灶源頭是顳葉內緣 (mesial temporal),且受苦艾酒誘發而發作,其憂鬱屬於癲癇間憂鬱症 (interictal dysphoria),如前述之症狀是多樣性,包括憂鬱、亢奮、焦慮、憤怒、坐立不安,故梵谷之疾病不符合典型之情感型精神病(13)。

梵谷的性格極端,一邊是憤怒,一邊是善良,這可能是癲癇症多年累積的結果,有些癲癇患者,即使症狀已緩解,其大腦內的病兆仍然存在著,故會留下所謂的癲癇型性格 (epileptoid traits)。

梵谷自殺死亡或許令人意想不到, 癲癇症緩解期的憂鬱症是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腦波被迫正常時,最容易引起憂鬱症,另有研究指出,長期且多次復發憂鬱症,造成大腦海馬回萎縮,海馬回主司人 類的情緒與學習,萎縮的海馬回,使他失去抗壓的能力,不過梵谷的說法,則是因弟弟思奧對他的冷落,才造成自殺。

治 療

Felix Rey 醫師以當時之背景,所開的處方溴化鉀(potassium bromide) 頗具療效,只可惜梵谷在聖雷米病院一整年都沒有服用這個處方藥,讓他受盡許多折磨,梵谷偉大之處在此,病再嚴重,創作不斷,生命的爆發力令人敬佩與景仰。 如果時光倒流,現代的醫師肯定會給梵谷服用 carbamazepine 或 divalproex,這兩種藥是目前美國藥物管制局 (FDA) 所認可之治療,一方面控制癲癇,一方面可有效穩定情緒,當然 carbamazepine 會引起 Steven Johnson syndrome,使用時,特別是頭幾天,要注意皮膚是否有過敏性反應(18)。

結 語

在分析梵谷的病情與性情之餘,我們不能忽略這位偉大藝術家的才情與力量,他雖因喝苦艾 酒,加重癲癇發作而精神錯亂,但在暴風雨過後,仍有清醒時刻。梵谷到過世之前,仍創作不斷;在聖雷米病院,即使精神症狀未完全康復,仍然在畫布上留下恍惚 中的回憶,是暫時性精神崩潰所留下的紀錄與症狀,有許多作品是依他發作後回憶畫出來的,呈現精神錯亂中所出現的意象,如特別發亮的星星、燈光、背影等,癲 癇與癲癇發作之間所看到的東西,會出現多樣化,變形,變大或更亮 (pleomorphism)。

他的畫作深深表達他的情感與精神內涵,特別是嚮往天堂的願望,他曾表示有宗教狂 熱,1889 年 6 月在聖雷米病院完成的「星星的夜晚」作品中,將內在需求在幻覺驅使下表達在畫布的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境界,他把精神錯亂的意像畫下來,表現上帝給他啟示的意 象,讓錯亂中的記憶變成永恆。在「星星的夜晚」中教堂的尖塔直上雲霄,好像告訴世人「我就是從這裡來的,我現在回來了,離開了一生充滿暴風雨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Dorn R, Keyes G, Rishel J, et al: edited; van Gogh face to face,the portraits. The Detroit Institue of Arts in association with Thomas and Husdson. 2000;3:206.

  2. Blumer D: The illness of Vencent van Gogh. Amj J Psychiatry 2002;159:519-526.

  3. Hulsker J: The complete van Gogh. New York. Harrison/Harry N Abrams, 1977.

  4. The Complet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 Minneton Ka, MN. Bullfinch Pr; 2000.

  5. Monroe RR: Another diagnosis for Vincent van Gogh, J Nerv Ment Dis 1991;179:241.

  6. Himmelhoch JM: Major mood disorders related to epileptic changes. Edited by Blumer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1984:271-294.

  7. Blumer D: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seijure patients on a neurodiagnostic monitoring unit.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1995;7:445-456.

  8. Blumer D: Dysphoric disorders and paroxymal affects: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lepsy-related psychiatric disorders Harv Rev Psychiatry 2000;8:8-17.

  9. Lindolt H: Ser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investigations during psychotic episodes in epileptic patients and during schijophrenic attacks. In Lectures on Epilepsy. Edited by Lorentz de Haas AM. Amsterdam. Elsevier. 1958:91-133.

  10. Trimble MR. Schmitz eds: Forced normalization and alterative psychosis of epilepsy. Bristol Pa. Washington Biomedical. 1998

  11. Barraclough BM: The succide rate of epilepsy.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7;76:339-345.

  12. Arnold WN: Vincent van Gogh and the thujion connection JAMA;260:3042-3044G.

  13. Goodwin FK: Manic-depressive illnes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4. Sheline Y: Depression duration but not age predicts hippocampomal volume loss in medical healthy women with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on. J Neursoci. 1999;19:5034-5041.

  15. Sapolsky RM: Why stress is bad for your brain, Science 1996;273:749-751.

  16. Salpolsky RM:Glucocorticords and hippocampomal atrophy in neuropsychiatiric disorders Arch Gen Psychiatry. 2000;57:925-935.

  17. Sheline Y: Hippocampomal atrophy in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on. Proc Natl Acad USA. 1996;93:3908-4003.

  18. Blumer D, Wakhlu S, Amontouris G, et al: The treatment of the interical psychosis. J Clin Psychiatry 2002;61:110-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黑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