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了,數一下自己手上的名片,有多少是可以直接扔掉的? 看一下自己QQ、MSN裡面,有多少是自己不會主動去聊天、甚至不知道名字的? 節假日時,是不是都把祝福的短信群發,而沒有想送點特別祝福的朋友?
隨機調查
記者利用網絡、電話採訪了50個人,是否意識到人際關係的泡沫問題,得到的結果是:
A、沒有,從來沒想過 25%
B、存在,但是不嚴重 25%
C、很焦慮,但無所適從 40%
D、正在試圖改變 10%
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意識到了“泡沫人際關係”的問題,但是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試圖在改變,方式是參加朋友聚會、沙龍等活動認識更多的人,效果如何呢? 有人表示“無效,無聊”,也有人表示“聊勝於無”。
案例一:跳槽頻繁同事多真朋友卻很少
主人公:何小姐某數字科技公司行政助理
1999年,我從學校畢業後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到如今,工作6年我已經 換了6個工作,相處過的同事也有好幾百人。 我的性格比較開朗,工作的時候和同事的關係都很融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換工作後,和以前舊同事的聯繫很 少了,很多舊同事都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雖然大家都在對方QQ的好友裡面,手機裡也存著彼此的聯繫電話,可是平常聯繫很少,過節的時候也只是把收到的祝福短 信群發出去,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很憂慮,可是現在也看開了,同事是因為工作關係而認識的,既然跳槽了,以前的工作關係不存在了,自然會疏遠。
現在我只有少數兩三個可以交心的密友,他們都是我大學時候的室友,而不是工作以後認識的人,現在的同事、熟人都只是世故了的自己,只有大學的時候是單純的自己和單純的友誼。
案例二:營銷行業君子之交淡如水
主人公:孫先生某汽車貿易公司客戶經理
從事汽車銷售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其間接觸的客戶遍布各個行業和領域,手 中的名片有好幾堆,在別人眼中也許覺得我的人脈很廣,朋友很多,我自己也曾以此自豪。 有一次我在路上接受一個問卷調查,其中有一欄是“填寫出意外後的緊 急聯繫人時,除了家人,您能想到幾個可以聯繫的朋友”,當時我想了半天,腦子裡竟然一片空白,難道我真的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這件事情對我的打擊很大, 我開始頻繁地參加一些以前不屑的交友聚會,希望能夠交到真正的朋友,可是事與願違,越來越感覺到這種活動的無聊,現在我被人際關係泡沫的問題困擾著,不知 道怎麼辦才好。
案例三:新人入職媽媽千里來伴
主人公:鄧小姐某房地產公司財務部會計師
今年大學畢業後,我順利地應聘到東莞一家大的房地產公司財務部工作。 可下了班都就各忙各的,很少來往。
我把自己鬱悶的想法跟家里人說了,已經退休了的媽媽很擔心我的情況,生日那天,媽媽特意從家裡趕來東莞陪我一起過,如今媽媽也一直陪著我,我們打算到過年的時候再一起回老家。 我覺得自己很失敗,這麼大了還不會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
劉松燕心理諮詢師點評
主要原因是謹慎用情與缺乏安全感
很多人分不清工作跟自己生活的不同,以為工作的交往就是交朋友了,這是誤解。
如今的商業社會儼然成為利益的社會,人際關係更多是以利益為前提,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就是淪落;另一方面,生活在鋼筋水泥的現代社會的現代人,對自己情感的表露及表達卻越來越弱智了,人們總是害怕受到傷害,所以付出的感情也會有所收斂。
然而,任何關係都是互動的,只有真誠的付出才會換來回報。 有人說,人際關係泡沫顯示了在社會變更時期的缺憾,是不無道理的。
真心付出才能實現利益情感“雙收”
在現代信息社會,人們講究的是速度、實際,對情感的付出慎之又慎。 但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規則是: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愛是需要能力的,我們需要培養愛自己及愛別人的能力。
對於很多人存在的人際關係泡沫問題,只有轉變“謹慎用情”的想法才能從 根源上改善這一問題;從職業的角度來說,要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公私分明,不能過分的期望所有的同事、客戶都能成為交心的朋友,只有樹立正確的交友 觀念,真誠待人才能實現利益、情感的“雙收”。
平日用心經營
週未了,約幾個老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工作再多再忙偶爾也要給家人、朋友問 候及聯繫。 任何關係,需要不斷的培育和濡養,補充和清洗,養護和更新。 如果你把身邊的關係都當成“永動機”,那就大錯特錯了。 即便麵對父母和兒女, 如果你沒有和他們持之以恆的交流互動,危機來臨的時候,他們也很難在第一時間明白你的困苦和需求,給予恰如其分的支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