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正名「思覺失調症」,新一代藥物有助生活品質
iCare愛健康–May 30,2014
 

(台北訊)小玲(化名)為國中二年級學生,原先活潑開朗,但功課壓力漸增,漸漸覺得無法負荷。某次上課 時,小玲發現有一男一女的聲音在自己耳邊竊竊私語,上課不能專心。老師在講臺上書寫的文字對小玲來說,都有特殊含意,全都變成是批評和嘲諷自己的文字,老 師與同學合組陰謀集團來陷害自己。因課業持續退步,媽媽帶小玲到醫院求診。


診斷書病名為「精神分裂症」,媽媽看了受到很大衝擊:「我可愛的小玲精神很正常啊!是那裡有分裂,是不是診斷有錯誤?」在半信半疑狀況下,親友們提供媽媽 許多偏方與民俗療法,並四處求神問卜,小玲病情時好時壞,耳邊幻聽越來越大聲,某次小玲在上課時失控向幻聽大喊:「你們不要再吵我了好嗎!」,老師通知家 屬趕快帶小玲就醫,寺廟義工也規勸小玲媽媽應使小玲再接受精神科醫療。


精神科醫師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之後,小玲幻聽及妄想迅速得到緩解,雖然成績不像病發前優秀,但總算可以重返校園上學。看到小玲重新揹起書包的身影,媽媽有些自責:「早知道如此,半年前就讓她好好接受精神科醫療就好了!」


小娟(化名)為38歲未婚女性,12年自精神科急性病房出院後,病情穩定,人際關係良好,現在從事助理工作,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但小娟始終對自己的病名耿耿於懷。


「精神分裂症」?小娟有時會自言自語:「我已經好12年了,我精神沒有分裂啊!」小娟開始私自減藥,之後完全不服藥,三個月後小娟因病發而重新住院,原本 穩定的工作也只好中止。住院一個月後,小玲改為門診治療,但因再度發病使大腦功能退化,小娟工作表現比以前差很多,現在重新接受職能復健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曾收治一名國二學生,除了無法承受沈重課業壓力之外,還出現幻聽與妄想,覺得有聲音在吵自己,同學都想陷 害她。媽媽曾帶這名學生去其他院所就醫,但因無法接受精神分裂症這個診斷名稱,而改用民俗療法,個案疾病未見好轉,只好長期請假,差一點得休學。


陳大申表示,「精神分裂症」中譯舊名無法正確描述病情,而且已被污名化,貼上精神病的標籤使人望醫卻步,正名為「思覺失調症」則可減少疾病名稱引發的誤 解,也可以減少初發病患與家屬猶豫不決的時間,縮短疾病「未就醫」或「等待就醫治療」時期,有助個案早期接受醫療,也增加患者回診比例與治療動機,原本穩 定的病友也更有動機接受治療,減緩因再發病而引起腦部功能退化程度。


傳統抗精神病藥物雖然可以治療急性精神症狀,缺點是常有錐體外徑症狀(extrapyramidal syndromes;EPS)與坐立難安,或類似巴金森氏症等副作用,雖然傳統抗精神病藥物較便宜,但患者因此服藥順服性不佳,常會造成再次發病或住院, 反而增加更多醫療與社會成本。


陳大申呼籲,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之後,精神科醫師應以更積極態度,多以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有效改善幻聽與妄想的正性症狀外, 又可避免有情緒低落與認知功能減退等負性症狀,避免思覺失調症早期復發、減少疾病惡化,改善患者「個人與社會功能」(PSP,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提升個案生活品質。


陳大申解釋,簡單的說,思覺失調症是因大腦傳導物質的失調,使患者思考與知覺功能「生病了」。只要早期就醫,早期治療,思覺失調症並非不能治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黑目 的頭像
    大黑目

    大綠色の海灘

    大黑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